6月13日,“第十六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论坛暨2025中国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巡礼走进扬州”活动在扬州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投资论坛,为何放在扬州举行?活动为扬州产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论坛嘉宾对扬州营商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又有什么样的见解?我们不妨来听听本次论坛上嘉宾们的“好声音”。
扬州抢抓产业升级机遇来了
——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
“本次活动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既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实践,也是扬州抢抓产业变革机遇、促进转型升级的契机。”宋志平认为,扬州作为“淮左名都”,不仅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活力。近年来,扬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突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希望扬州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寻找更多产业合作机会。
围绕“投资者关系管理”主题,宋志平认为,上市公司应从三方面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一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筑牢市场信任的制度基石;二是以多元沟通为纽带,构建价值传递的立体网络;三是以增强投资者回报为目的,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其中现金分红是最直接的回报方式,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在盈利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分红比例,增加分红频次。
对于如何打造投资者青睐的高质量上市公司,宋志平建议,广大上市企业要不断强化规范治理和合规经营,坚持突出主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做好业绩,不断回报股东,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次央媒与地方的“双向奔赴”
——访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
“论坛放在扬州举办,是我们作为全国性财经媒体和地方政府的一次双向奔赴。”周一如是说。
周一表示,一方面,证券时报社和扬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曾多次携手成功举办投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扬州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基础良好,营商环境优越,政府工作作风务实高效,和财经媒体之间有着很好的资源互补。“作为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主流财经媒体,证券时报着力构建‘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媒体’四位一体的沟通桥梁,与遍布全国的上市公司以及市场中介机构、公募基金,监管部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帮助广大上市公司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而扬州当前正大力发展‘613’产业体系,奋力冲刺‘双万亿’目标,正好与很多上市公司的需求相契合。”
周一告诉记者,此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论坛、上市公司交流会、“投关星辉之夜”等系列活动,吸引了近500家优秀上市公司高管来扬州,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上市公司了解扬州、关注扬州,在扬州找到好的项目、好的合作机会,共同赋能扬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扬州企业上市工作,周一也积极建言献策。“就扬州的经济体量和城市地位来说,我认为企业上市工作还有很大潜力,希望扬州的企业思想再解放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多利用北交所、港交所等新风口,早日实现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而对于存量上市公司,他建议,企业要重视运用并购重组手段,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新能源与电力设备行业仍有良好前景
——访长江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邬博华
作为扬州“613”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与电力装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论坛上,邬博华围绕“新能源与电力设备”主题进行了专业分析。
邬博华对电力设备和新能源板块整体景气指数仍然较为看好。他认为,在国内外需求共振的背景下,未来锂电池、风电、储能、电力设备等方向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格局。
“锂电方面,从今年以来的市场需求来看,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售仍延续高增趋势,锂电池板块盈利稳健,看好电池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邬博华还提醒,锂电池产业需关注固态电池、BC电池等新技术的突破。
对于电力设备行业,邬博华认为,虽然受出口贸易形势影响,从股价上看该板块短期波动较大,但总体层面看,我国电网投资仍保持增长态势,下游需求具备确定性,未来可关注电力数智化带来的产业机遇。
扬州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
——访申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平
“复合集流体采用金属-高分子复合结构,相比传统铜铝箔,解决了易刺穿、能耗高的难题,市场空间广阔,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材料的核心赛道。”张国平表示,申达集团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新能源复合集流体应用,在扬州投资纳力、博恒两个百亿级产业项目,致力于提升锂电池性能,降低资源消耗,填补技术空白,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来扬州3年半的时间,让我深深的认识到,改革企业创新必须要与产业生态联动。”张国平表示,扬州市提出共建“企业友好型城市”。纳力和博恒两个项目,让他充分感受到,扬州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扬州市委、市政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务实作风、敢于担当,营造了优质的营商环境,成立市区两级专班“顶格协调”,提供项目绿色通道、人才政策等“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高效高质推进。
“展望未来,我们在扬州充满信心。依托扬州产业集群优势,我们以扬州纳力、博恒为核心,助力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材料创新生态圈’,力争2030年生态圈企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张国平表示,期待与上下游伙伴、政府、科研院所、资本机构构建产业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