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极为火热。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逼近3000亿港元,达到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总体来看,港股市场今年无论是IPO规模还是再融资规模都有爆发式的增长,而IPO方面的表现更为抢眼。港股上半年共完成了42宗首次公开招股发行(IPO),合共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已较去年全年多约22%,暂列全球第一。
对此,证券时报总结了以下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或将贯穿港股全年的股权融资市场。
融资规模持续创新高
在2023年和2024年,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极为疲软,IPO方面这两年分别融资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均不超过千亿港元;再融资方面,主要是以配售为主(港股再融资还包括供股、公开发售、代价发行等,但规模较小),这两年分别配售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同样是不超过千亿港元。
但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项重磅政策带动下再次活跃,在2025年上半年整个市场更是不断复苏。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达到2879.82亿港元,远高于2023和2024全年的1424.39亿港元和1756.60亿港元,甚至也已经高于2022年全年的2809.46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短短半年就能达到如此成绩,不仅仅是IPO规模快速爆发,再融资方面,尤其是配售发行增幅极为迅猛,在2025年以来的规模已达到1569.85亿港元,甚至高于2023年和2024年之和的1207.6亿港元。按此计算,2025年全年的配售发行规模甚至有可能超过2022—2024年的三年之和。
因此,在接下来的半年,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势必会又一次此创新高。
龙头企业带动规模攀升
从目前IPO和再融资的具体数据来看,带动今年股权融资规模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个龙头企业的项目。
IPO项目方面,在前十大募资项目中,有3家公司的募资规模超过百亿港元,其中宁德时代这一单家就达到410亿港元,在2025年以来IPO募资总额中的占比超三成;而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募资超百亿港元,三花智控则是达到93亿港元。
而港股IPO狂奔离不开A股龙头公司的助力,在上述10家公司中,前5家均为A+H公司,后面5家中的赤峰黄金、安井食品同样也是A股公司。也就是说,在前十大募资项目中,有7家都是A股公司。
在再融资方面,同样是龙头公司的作用巨大。在前十大再融资项目中,比亚迪股份和小米集团这两大龙头募资金额均超过400亿港元,合计达861亿港元,在2025年以来再融资项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五成。
其中,比亚迪股份的这次融资创下全球汽车行业近十年来最大股权再融资纪录,也是香港市场有史以来规模第二大的闪电配售项目,仅次于2021年美团通过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筹集65.9亿美元资金的规模。
景气产业急寻“子弹”
除了龙头企业带动外,今年港股融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景气产业急寻“子弹”。
Wind显示,在Wind二级行业分类下,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这三大行业是募资规模前三名;后续则还有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软件与服务,食品、饮料与烟草,材料Ⅱ等行业的募资规模超过百亿港元。
而上述行业“翻译”过来就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消费等热门行业。
事实上,在今年的港股股权融资中,“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的特征极为明显。其中,新兴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涵盖潮玩、新式茶饮、宠物、黄金饰品、化妆品、医美等细分赛道;科技板块则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以及高端制造等前沿科技范畴。
而这些景气行业目前面临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以及出海压力,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囤积更多“子弹”也是当前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