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璐媛/制表 时报财经图库/供图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高质量出海是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外贸挑战,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本报今起推出“收官十四五·上市公司踏浪出海”系列报道,从宏观和行业视角呈现“十四五”时期上市公司出海的成绩、经验与挑战,展望新时代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
从“制造出海”到“智造出海”,从“商品输出”到“价值共创”,从“单兵作战”到“产业链协同”……“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出海潮涌,闪耀全球。
作为“扬帆出海”的主力军,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不断拓展多元化出海路径,加速实现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跃迁,以一系列卓越的战绩,绘就中国企业出海新图谱。
出海潮涌
“十四五”期间,出海成为上市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助力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万得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366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业务收入,占A股公司总数的68%;合计实现境外总收入9.52万亿元,较“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增长56.58%。
作为主力军,制造业上市公司出海成绩引人瞩目,2024年合计实现境外总收入6.3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75.42%。
一系列行业龙头公司加速出海,携手“朋友圈”走向国际舞台。2024年,A股千亿市值以上的上市公司中,有29家公司境外业务收入较2020年实现翻倍以上增长。立讯精密、比亚迪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背后的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了87.95%和130.19%。
在产业结构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构筑了新的外贸增长极。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相比2020年增速均超600%,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跃升至39.7%、20.3%和56.73%。宁德时代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1103.36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14倍,近期公司在印尼投资的近60亿美元的电池产业链项目正式动工。亿纬锂能近期宣布拟投资不超过86.54亿元在马来西亚投建新型储能项目。光伏行业在经历了一段调整期后,晶科能源等龙头公司近期海外大单捷报频传。
“十四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11.38%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47.48%,实现了从产品设备出口到技术标准输出的战略跃升。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境外业务均已贡献了公司半数以上的营业收入。
部分传统出口优势行业在“十四五”期间也完成了从出口到出海的过渡,海信家电、TCL智家、美的集团等家电龙头发力自主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家电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达38.52%,仍是企业出口和出海的重要力量。
产业拓链
产业链出海、生态圈出海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词。在全链条赋能之下,龙头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了链主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出海效率提升。
“早期中国企业主要从事单一环节的出口,后来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尤其是2015年设备更新政策实施后,中国的设备制造水平迅速跻身世界前列,提升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大了品牌溢价空间。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也逐渐从单一环节扩充至全链条,这种出海业态的变化大幅提升了产品毛利率水平和出海效率。”琢石资本合伙人王勇谈及中国企业出海业态变化时表示。
从出海目的地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局势,在深耕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出海版图,对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和投资份额大幅提升,逐步建立起“全球多极”的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上市公司产业链出海的重要阵地。2025年,上市公司在东南亚布局的产能将持续释放。近期,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为其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星源材质马来西亚槟城工厂落地,建成后锂电池隔膜年产能达20亿平方米。
拉美跃升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兴增长极。近日,比亚迪在巴西的工厂首车正式下线,进一步巩固了在当地市场的领导地位;玲珑轮胎宣布投资87.1亿元在巴西建设智能化生产基地,辐射南美及非洲市场。
随着中非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程机械龙头在非洲布局持续深化。2024年三一重工在非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收入增速达44.02%。消费电子领域,传音控股通过本地化创新助力品牌出海,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建立绝对优势。
“出海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特征。”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杰表示,“消费品、电子产品、互联网等领域出海东盟的公司比较多,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链公司集中在南美和墨西哥落地产能,有力辐射周边市场,中东地区凭借能源价格等优势,吸引了风电、新能源这些行业的企业布局。”
并购升温
过去十余年中,跨境并购是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路径。2024年以来,上市公司跨境并购再度升温。万得数据显示,以首次披露日计,A股公司及其子公司2024年披露的跨境并购共计216起,同比增长了32.52%,达到近五年的高点,2025年以来A股公司披露的跨境并购达91起,延续了火热势头。
“跨境并购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直接购买海外品牌,这在过去纺织服装等消费行业里较为常见;二是对核心技术的收购,这类并购通常由行业内龙头企业发起,收购成本较高;三是对于渠道的收购,尤其对于一些消费类上市公司,品牌想要在国外落地,就需要对渠道具有一定的把控力。”王勇表示。
过去几年内,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矿产等领域涌现出一批跨境并购经典案例,帮助上市公司打开国际市场,丰富全球产品线,实现技术突破。例如,爱美客通过子公司完成收购韩国REGEN Biotech公司85%股权,增强了公司的产品管线储备;紫金矿业多次收购海外矿业资源,推动业务快速增长。
相比于跨境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是上市公司布局海外市场更常见的方式,企业通过将生产环节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向海外迁移,构建完整海外供应链。例如宁德时代相继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建设电池工厂;欣旺达设立越南子公司,投资建设越南锂威消费类锂电池工厂项目;恒瑞医药在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打造全球研发体系。
资本市场上,2025年,硬科技龙头加速落实出海战略,掀起扎堆赴港上市小高潮,以期实现国际化融资,强化全球竞争力,实现“上市+出海”双战略协同。截至目前,年内已有超过50家A股公司宣告了赴港上市计划,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行业龙头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其中,宁德时代H股IPO募资353亿港元,创年内全球之最。
直面挑战
在优势产业迈向高质量出海的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企业出海仍将面临多元的风险和挑战。
“关税依然是现阶段出海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王勇说,“美国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动荡,也冲击了转口贸易链条,增加了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
王杰表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对政治、法律、财务、经营和文化等五方面的风险管理。“在新兴市场,中国的产品质量好性能佳,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这也可能间接对当地产业造成冲击,引发对企业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调查。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法律适用难题,以及在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风险。”王杰说。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朱虹认为,在跨境并购中,企业有时过于关注自身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境外被并购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体的需求,这可能导致整合难以顺利推进,协同效应更无从谈起。因此,从股东导向向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转变,是跨境并购成功的关键。
展望中国企业“十五五”出海前景,业内人士多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
“目前来看关税的影响已经见底,中国企业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王勇说,“出海的机遇是动态变化的,未来几年整体有几个大方向。一是绿色出海,目前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国外的渗透率依然很低,绿色转型未来仍会有较大的机遇。二是产能出海,企业立足当地需求,在目的地建厂,做当地的品牌,这类出海的体量会持续增大。三是在基建和新基建领域,中国企业具有全套解决方案和供应链,应用层面更加成熟,竞争力在全球遥遥领先,这一块也蕴藏了巨大机遇。”
“出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出海还是要锚定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在高科技领域,出海既要保护国家安全、知识产权,还要以占领高端市场为目标。对于一些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出海,需要对产能作出一定的规划,避免‘内卷’竞争削弱利润,对海外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我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存在不足,一些新兴市场对我们知识产权的侵害非常严重,但目前我们对此还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王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