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发布了《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5年第23次审议会议公告》。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7月18日召开2025年第23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的发行人是北芯生命。这是继禾元生物之后,2025年第二家上会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
7月13日起,深化科创板改革配套业务规则已经正式实施。新上市未盈利企业自上市之日起进入科创板成长层。
第二家即将上会
北芯生命2023年3月30日申报科创板IPO,今年7月11日更新上会稿。上会稿称,公司是一家拟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疗器械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符合并适用《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第一款第(五)项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作为医疗器械企业,公司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具体要求。
公司核心产品为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公司是国内首家拥有血管内功能学FFR及影像学IVUS产品组合的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并改写了中国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精准诊断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其中,FFR系统于2020年上市后即于2021年占据30.6%的国内市场份额。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86项,拥有14项PCT国际专利申请。
2022—2024年度,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1.64亿元和-0.63亿元。截至2024年12月末,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为-7.36亿元,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收入规模较小无法覆盖成本费用、期间费用金额较大,尤其是研发和销售费用以及股份支付费用等。
上交所在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行业政策变动是否对公司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是否存在下滑的风险;经销模式下收入确认的准确性;尚未盈利及大额累计亏损是否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等。
配套业务规则已正式实施
稍早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的首家企业禾元生物已经过会。7月4日,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的注册申请已获证监会受理,正等待证监会的IPO注册批文。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据悉,科创板自2019年设立以来,第五套上市标准一直是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路径。2023年,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企业的IPO进程进入实质性暂停。现在已恢复。上交所的数据显示,六年来,54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2024年,这54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其中26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可圈可点的是,六年间54家公司中累计有22家企业上市后实现盈利,成功摘掉了“未盈利”的帽子。六年来,这54家企业依托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累计投入研发共计1639.25亿元,20家按照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9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实施《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这次改革没有针对未盈利企业纳入科创成长层设置额外的上市门槛,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将自7月13日起进入科创成长层,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将自上市之日起进入。
上交所表示,按照新规的要求,科创成长层股票简称后增加了特殊标识“U”。为了帮助投资者直观地区分存量和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上交所已经组织市场对行情终端和交易终端展示进行优化,对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添加标签“成”,提示信息为“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对存量科创成长层股票添加标签“成1”,提示信息为“存量科创成长层股票”。